气温骤降,家长恨不得给孩子裹成“小粽子”。但这种保暖方式,很可能给孩子捂出病来! 江苏一家爷爷奶奶,因为担心5个月的小婴儿受凉,里里外外裹了“8件衣服+2层厚被”,结果导致宝宝患上“捂热综合征”。送到医院的时候,婴儿呼吸急促,有明显脱水症状,体温出现超高温。 湖南长沙,一个49天大的小婴儿,父母因为担心孩子晚上睡觉着凉,给穿了两层衣服,身上还裹着戴帽子的包被,外面又加盖了一层被子。第二天发现大汗淋漓、口吐白沫,突发“捂热综合征”住进ICU。 每年冬天,患上"捂热综合征"的儿童不在少数,中招的多是3岁以下的孩子。明明是怕孩子感冒,怎么就"捂"出病来了呢? “捂热综合征”可比感冒严重多了 婴幼儿比成人的新陈代谢要活跃,机体产生的热量也比成人多,但体温调节中枢还未发育健全,出汗散热较为缓慢。本来孩子就挺热的,家长还怕不够热,使劲往身上套,严重影响了婴儿的散热,就会引发“捂热综合征”。热量散不出去,体温急剧上升,婴儿就会处于高热状态,大量出汗,耗氧量明显增加。 小婴儿无力挣脱“捂热”环境,持续下去即可引起呼吸衰竭、脑水肿等多脏器功能衰竭,造成永久损伤。处理不及时,甚至可导致婴儿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,病死率高达18.33%。这才是真的,宝宝身上热,宝宝说不出。当发生“捂热综合征”的时候,孩子会出现高热或超高热,全身大汗淋漓,衣被湿透,脱水,面色苍白,哭声低弱,拒绝吃奶。 这与发烧的症状很像,好多家长会误以为孩子是发烧了,不仅不给孩子散热,还越穿越多,被子越盖越厚,很容易出汗过多加重脱水症状,导致宝宝休克。所以,当孩子出现以上症状时,家长就要警惕了,应立即给孩子松解衣扣、擦干汗水、减少包裹衣物,用温水洗澡降温,及时就医。婴幼儿自身的体温就很高,不要用大人的思维来判断孩子冷不冷! 睡觉不要盖厚被 使孩子患上“捂热综合征”的罪魁祸首之一,就是厚被。盖厚被,一个是会导致儿童被捂的太热,另一个是有遮盖住口鼻、导致窒息的风险。小婴儿面对厚被,完全没有“还手之力”。 如果盖薄一点的被子,盖到胸就可以了。并且要把宝宝的手放在外面,防止手一扑腾,把被子掀到脸上,导致缺氧、窒息。当然,婴儿睡觉最好是穿睡袋,比盖被子安全多了,即宽松又不用担心孩子扑腾。除了不能盖厚被,睡觉尽量不给宝宝戴帽子,婴儿体温高,捂出汗不仅不能保温,还更容易感冒、生湿疹。 孩子是冷是热如何判断? “捂热综合征”除了盖的厚,再就是穿的多。穿少了怕冻着,穿多了怕捂热,该怎么判断孩子是冷是热呢?方法很简单,一个字“摸”。 摸摸孩子的后背或者小肚子,如果温温的,没有汗,就是正合适。这个时候孩子的手脚是偏凉的,因为婴幼儿循环功能差,手脚的温度是会比肚子、颈背这些区域的温度更低。 如果摸后背发现出汗了,手脚温热,就说明穿多了。如果后背凉凉的,才说明冷了,该加衣服了。 洋葱穿衣法孩子好动,本来穿的厚度正合适,下一秒就蹦跶出汗。怎么穿衣服,才能应付孩子的体温波动和环境变化呢? 《美国儿科学会实用育儿百科》推荐宝宝用洋葱穿衣法。 洋葱穿衣法,顾名思义,就是像洋葱一层一层穿搭,能根据孩子的体温和环境自由穿脱。 1、内层是恒温排汗层 最里面这层衣服除了要贴身、柔软、舒适外,更重要是排汗效果要好。当孩子出汗,内层衣服如果不能吸汗速干,潮乎乎的,身体很快就会变凉。所以最里层一定要选排汗性好的贴身衣物,用来保持身体干爽,维持稳定的温度。 2、中层是保温层 这层衣服主要是给身体制造一个蓬松的空气隔热层,阻止热量的流失。羊绒、羊毛、抓绒等质地的衣裤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,减少因寒冷导致的体温流失。 3、外层是防风防雨层 这层衣服要着重防风防水效果,给孩子与外界环境制造一层屏障,减少体表与冷空气的接触。 当刮风的时候,风不会穿透衣服,让身体立刻变凉。当雨雪突如其来,不会被立即打湿,维持身体的干爽。可选择有一定防风、防水、透气面料的羽绒服、棉衣、风衣等,抵御天气变化。 如果天气太冷,可以中间加个方便穿脱的羽绒马甲、毛背心。按照"洋葱穿衣法"穿,方便衣物的增减,还不会让宝宝体温骤降,做到室外、室内自由切换。 宝宝不被裹成粽子了,就可以自由尝试翻身、独坐、爬行、走路等动作,开启独立探索世界的第一步。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:Neimbaum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