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西老君营村村支书杨艳敏在麦田查看土地深耕后的小麦长势 电网升级改造后,西老君营村村民在村口小卖部就可以办理交电费等业务 过去的365天,被大学生村官杨艳敏认为是成长最快的一年,也是“想到的、想不到的都来了”的一年。她和她的村庄,“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受益很大”,解决了不少水、电、路的问题。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长需/文 记者 邱琦/图 “哭穷”解决了打井问题 “杨书记,来了!”3月15日上午,在兰考县仪封乡西老君营村,村民梁大娘看见村支书杨艳敏走过来,就远远地打起招呼。 杨艳敏停下来没聊上两句,梁大娘就直奔主题:“杨书记,能不能再想想办法,让南地也用上黄河水?现在打的井水碱性大,浇了庄稼后长势不好,没有黄河水好用。” 其实,杨艳敏也想把黄河水引到南地,但没有引水渠道,最可行的方案就是先在南地打井,能浇一点是一点。可是,要打井仍非易事,村里没钱呀。 去年3月,杨艳敏到新乡参加省里组织的两级部长三级干部培训班,跟新郑、巩义等地的村干部交流时,她说到自己村子浇地困难、用地困难的情形。 杨艳敏的“哭穷”引起了新郑市龙湖镇一位村干部的注意。这位村干部特意到西老君营村考察了一番后,给他们捐助了15万元。杨艳敏用11万多元在南地打了22眼水井,剩下的3万多元准备扯上线路并配备两个变压器。 多方奔波让村里“充满电” 在北地的引黄渠边,记者看到十几台水泵排列在引黄渠上,正在汩汩地抽水。这是杨艳敏几年前疏通1500米的引黄渠,又架了电线带来的成果。这让北地1500亩的田地有了黄河水的灌溉,亩产由五六百斤稳定到八九百斤。 2013年农历大年三十,杨艳敏正在家准备年夜饭时,有村民打来电话,说村里的变压器烧掉了,村庄一片漆黑。这次停电事件,让她意识到,村里的用电问题,应该好好考虑一番了。 经过奔波,去年4月份,西老君营村迎来了电网改造的机会。县电力部门投资400万,将原来的两台100伏的变压器升级为两台200伏的和一台315伏的,村民们不仅用电没问题,连交电费也智能化了。 新问题总出现 女村官勤应对 除用电之外,2014年最让杨艳敏纠结的还有修路问题。 西老君营村到北地的那条土路,下雨泥泞得走不成,村民们盼着能铺上水泥。杨艳敏动用私人关系,到县城一家家地跑,最后县发改委拍板给了36万元,在去年4月份修了一条4米宽的公路。 路的问题解决了,还有吃饭的问题需要解决。 杨艳敏协调村民到附近的养牛场就业,协调村民到附近林场的桃园打零工,还协调信用社给有想法肯干事的村民贷了119万元的款,让他们用贷款收粮食、养羊等。 “有利也有弊”,杨艳敏嘴边常挂着这样一句话。比如说到养羊,村里30多户各自养了50~90只羊,今年羊肉价格不高,养羊户会抱怨;没养羊的也会抱怨,抱怨有时羊跑出来会吃了他们的麦苗。 在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 杨艳敏这个大学生村官,觉得2014年是自己成长最快的一年,也是百姓对她更加接受的一年。村里老少爷们见了她越来越亲热,也越来越喜欢给他“制造”各种问题。
“杨书记,你作难俺们也知道,但是你还是要为我们作难啊。”每次听到村民这样的话,她就会觉得自己的忙碌很有价值。 其实,在杨艳敏的眼里,她过去的365天并不如想象的那么“作难”。 “这都归功于从去年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这个活动的效果出来得很快,很多部门服务群众的意识增强了很多,我们村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受益很大。”这个在去年3月17日参加过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基层座谈会的女村官如是说。 本文来之东方今报 (原标题:替村民“作难” 老百姓觉得她亲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