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瓷餐具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,吃饭、喝茶、饮水,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些瓷器,很可能存在重金属溶出、导致铅中毒的风险。
陶瓷餐具中的重金属源自于哪里呢? ➊ 高岭土 一般陶瓷餐具的本体材料是高岭土,它可能会自带重金属。
➋ 助溶剂 陶瓷需要烧制上釉之后才能使用,但像高岭土这样的材料熔融温度高达1500℃以上,加入助溶剂就可以在较低温度下熔融成釉。而铅是一种理想的助溶剂,长期被作为陶瓷釉料的助溶剂。 ➌ 颜料 彩色的餐具所用到的颜料,含有重金属是不可避免的。因为铅附着力好,更常被用于颜料中。
也就是说陶瓷餐具的制作过程中一定会用到含有重金属的材料,尤其是铅。但给我们健康带来危害的不是它含有的铅,而是那些有可能溶出、被我们吃掉的铅。陶瓷烧制上釉,是作为一层保护膜,防止颜料、瓷土中的重金属物质析出。既然有这层釉面保护,为什么陶瓷餐具还有铅析出的风险?这就不得不提到陶瓷餐具的三种工艺,釉下彩、釉中彩、釉上彩。
1、釉下彩 釉下彩就是先作画、上色,再高温上釉。这层釉面很好的把颜料包住,摸起来平滑、温润、没有凹凸感。只要釉面完好,铅析出的风险就很低,不会出现重金属超标,作为我们日用的餐具是很安全的。但由于上釉的温度过高,能够适应的颜料并不多,所以釉下彩的瓷器花色并不丰富。
2、釉中彩 釉中彩就是先高温上釉,再作画、上色,然后再高温上一层釉,也是有一层釉面把颜料隔绝起来,防止析出到食物中。经过二次高温烧制的陶瓷更经久耐用、耐磨损,可以作为安全的餐具使用。同样受颜料的限制,烧制后的花色变化较大,不好掌控。 3、釉上彩 釉上彩是先高温上釉,再作画上色,然后低温烧制,也就是在颜料的外层,没有釉面的保护。 低温烧制,可以适应的色料选择非常广,花色丰富,烧成后的颜色变化不大,手摸上去有凹凸感。 没有了釉面的保护,陶瓷上面的色彩花纹容易磨损、色料容易脱落,更禁不住腐蚀。如果放了醋、酒、果汁、水果等酸性食物,色料中的铅很容易析出,进入食物中,长期使用很可能导致铅中毒。所以釉上彩的瓷器并不适合作为日常的餐具使用,釉下彩和釉中彩因为有釉面的保护,要比釉上彩安全很多。 除了看工艺,还要在正规渠道、选择正规的品牌,别在地摊、小超市、或者网上随手挑几个,只管花色不看质量。
摸起来手感不光滑、釉面光泽度不好的就要谨慎选购了。
质量不过关的陶瓷餐具,制作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,会选用含铅量高、性能不稳定的廉价材料,加上工艺的不达标,很可能在使用过程中铅大量溶出,导致铅中毒。 另外,不要长期用陶瓷餐具盛放酸性食品,时间越长,温度越高,铅析出的越多。
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,当人体摄入铅超标时,会引起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。 从胎儿到6岁,是婴幼儿大脑对铅暴露最敏感的阶段。这个时期的儿童代谢旺盛,吸收强、排泄弱,铅更容易在体内蓄积。长期使用存在铅析出风险的陶瓷餐具,对于儿童来说比成年人更容易铅中毒,并且还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。
血铅超标的孩子,无法集中注意力,记忆力、手眼协调能力差,认知能力减退,阅读能力下降。即使经过排铅降低了血铅水平,大脑受到的损伤也没办法逆转。 据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》刊发的研究显示,儿童血铅每升高100微克/升,智商下降6.67分。 除此之外,铅还会影响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,抑制钙铁锌的吸收,导致孩子骨骼、牙齿生长发育迟缓。 国际铅中毒诊断标准,血铅水平等于或超过100微克/升,无论有无症状,均可诊断为“铅中毒”。 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指出,并没有已知的安全血铅浓度,即使再低的血铅水平,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、注意力和学习成绩。 最理想的血铅值是越接近0越好。
生活中像陶瓷餐具这种每天都会接触,但存在铅暴露却不为人知的物品不在少数。 五颜六色的玩具、蜡笔、水彩笔、绘本等,都是孩子每天会用到的,如果被喷上劣质的颜料,含铅量就可能大大超标,存在导致铅中毒的风险。 另外,膨化食品、松花蛋、汽车尾气、家装涂料等等,也是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的铅暴露途径。
面对无孔不入的“铅暴露”,需要攻守兼备。减少儿童接触铅暴露的物品、环境,同时主动出击,降低儿童肠道对铅的吸收。在孩子安全健康成长的路上,洗净铅华,未来可期。
|